梁建章:人口规模优势是中国复兴基础
更新时间:2019-02-19 08:37:06
近期备受关注的中美贸易摩擦,本质上是双方综合国力的竞争,这背后是科技创新力、经济实力和世界影响力之争,归根结底则是人口和经济的规模之争。维持中国在人口规模上的压倒性优势,是这场关乎国运的长期竞争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历史上强国更替人多者胜
回顾世界历史,在每次技术跨代升级之时,或许会有一些人口小国凭借效率和灵活性方面的优势占据先机,但在充分交流形成新的经济均衡之后,最终决定各国兴衰的还是各自的人口规模。在过去数百年内,世界强国的更替顺序反复印证着上述规律。
在16至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西欧的中小型国家,因开启大洋贸易而成为世界性强国。新大陆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亚洲利润丰厚的市场,促使这些国家成为全球化的最先受益者。
到18世纪初,英国凭借更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海上霸权。受益于印度和中国等广大市场,英国成为全球最富裕和最先进的国家。英国的人口规模超过葡萄牙、西班牙和和荷兰,拥有更多的科学家,企业家和工匠。这是工业革命出现在英国的关键因素之一。
工业革命发祥于英国,但很快延伸到欧洲大陆。法国人口曾长期居欧洲首位,其首都巴黎一度是欧洲经济和文化中心。但频繁的革命和战争及动荡的政局,让法国逐渐丧失人口优势。相比之下,德国在统一之后,人口数量很快超过英法,开始享受规模优势,成为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
德国短暂的领先,很快被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二战期间,德国低估了人口更多的苏联而被击败。当人口庞大、经济规模更大的美国加入战争,德国败局已定。进入20世纪后,美国凭借其在西方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遥遥领先的优势,成为超级大国,将曾经领先的英德等国远远甩在身后。
冷战时期,虽然在制度上不如美国,但当年人口略多的苏联却可与美国全方位争锋,并在航天等领域一度领先。不过,当计划经济的弊病逐步显现,中国等人口大国开始改革,并转而向西方开放并逐步融入西方主导的经济体系时,苏联阵营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与西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停顿,各种危机恶化,最终走向解体。
综上所述,即便小国在短期内幸运地实现了科学技术或组织形式的新突破,但长期来看,技术和组织创新会在更大的国家得到更充分的应用。一旦大国掌握了这种技术和组织创新,发挥出其人口规模优势,就能在军事、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压倒的优势,成为领先的大国。
正因为如此,在近代世界性强国的名单中,我们先是看到数百万人口规模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之后是数千万人口规模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再然后是数亿人口规模的美国和苏联。在强国更替的过程中,一旦人口更多的国家开始步入正轨,人口较少的昔日霸主往往会被边缘化。
人工智能时代人口大国更具竞争优势
在农耕时代,人口多一倍可能意味着国力强一倍,毕竟一般人的活动范围较小,人数增加不会显著提升社会复杂度。但在信息时代,当经济达到均衡后,人口多一倍往往导致国力增强好几倍。因为通讯和交通的便利,降低了个体之间直接进行交流和来往的成本。所以人越多,交流和来往会增长得越快,导致社会复杂度相比人口规模增加出现了成倍放大,更加凸显规模优势对竞争力的强化作用。
这种人口规模效应,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更加明显。因为这些行业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但边际成本却很低。人口大国往往能够仰仗其市场规模承受巨额投入的成本,并且依靠庞大人才资源形成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集群,从而在新兴领域率先实现产业化,然后将商业模式迅速复制到其他国家。
美国过去就是利用了全球最大的市场规模,成为高科技、互联网、电影和金融服务的世界中心。与之相比,尽管日本、德国也有高素质的人口和先进的制造业,但受限于人口规模,在附加值最高的新兴产业还是无法抗衡规模大几倍的美国。
作为来自美国的互联网代表,谷歌、亚马逊、脸书等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互联网市场。唯一的例外是中国,这是因为中国人口规模数倍于美国,而且经济规模已经和美国处在一个数量级上。正是得益于这种规模优势,中国才能培育出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些可以跟美国公司竞争的互联网巨头。
总而言之,尽管影响文明兴衰的绝不仅是人口数量,还有基础质量、组织能力和凝聚力等方面的因素,但人口是决定综合实力的基础性因素。在其他因素相同时,国家或经济体的力量随人口数量上升,人口增减比土地增减对国力的影响要重要得多。如果两个处于相同技术阶层的国家进行竞争,那么人口多出一倍所形成的规模优势将难以被撼动。
美国的面积与中国相当,2018年的人口为3.28亿。美国生育率略低于更替水平,但每年从全球吸引大量高素质移民。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西方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西方体系内,美国人口不及欧盟,但内部语言和文化的一致与政治统一,让美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这不仅体现为美国的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的领先地位,还体现在美国人均GDP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排名最高。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我们庞大的人口规模。虽然现在中国还只是中等收入国家,但世界第一的人口规模,使得中国在很多领域有能力成为美国的强劲对手。中国现在的制造业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规模和综合效应他国难以比拟。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高于东南亚等国家,但巨大的市场规模及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会让很多高附加值的产业仍然留在中国。
而在科技竞争方面,中国的研发人数早已经超过美国,而研发资金投入也开始接近美国。在新兴的人工智能、高铁、移动通讯等领域,中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趋势性的变化,引发了美国对与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忌惮,也是两国之间出现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
不过,虽然中国现在的人口基数仍然是美国的四倍多,但实际优势其实并没有这么大。毕竟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与美国在语言、文化、安全上是一体的,在科技交流与合作上更密不可分。这个体系的人口资源至少有4.5亿而不只是3亿多。
此外,美国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又显著放大了美国实际可利用的人口基数。目前,美国的企业家和科学家里有1/3左右是移民,如果再计入第二代移民,这个比例可能上升到1/2左右。也就是说,依靠移民政策,美国在高端人才领域把人口规模效应放大了将近一倍。所以中国总体的人才规模潜力可能只有不到美国的两倍,而非美国的四倍多。
也就是说,尽管中国目前在人口规模方面依然有压倒性优势,但这种优势的很大一部分却被美国与其他英语国家的一体化,以及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广纳精英的能力所抵消。
人口规模优势是中国复兴的基础
总体来说,中国的人口规模的优势还能维持一段时间,所以中国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相对于美国仍然处于上升期。对于美国来说,中国作为一个竞争对手会显得越来越强,美国也会为此不断推出各种反制措施。
但只要中国内部不出现大的失误,对外继续以开放的姿态,与不同国家,尤其是欧洲和东亚那些创新型国家,保持密切的交流和交往,在更大的市场上进行融合,那么美国就难以遏制中国整体实力的上升。毕竟,中国固有的人口规模优势还将持续一两代人时间。
但中国目前这种上升优势可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长期来看,中国最大的劣势就是生育率远低于美国。在扣除二孩政策导致的堆积反弹后,中国目前的自然生育率只有1.2左右,而美国的生育率则有1.9,而且从全球大量吸引移民。
如果两国生育率保持这种相对差距,未来每一代中国人的人口优势,相对于美国就会减少1/3左右。如果不能大幅提升生育率,最多两三代人后,中国每年新生儿数量将少于美国。到本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年轻人口可能开始少于美国,进而彻底丧失对美国的人口优势,之后则会被全面压倒,一代不如一代。
中国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经超过27年,未来面临进一步下行的压力,即使立即全面放开,但如果不大力鼓励生育,出生人数在经历短暂的反弹后依然会一路下滑,人口的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难以避免。扣除技术进步的因素,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模效应持续弱化,最终丧失综合性的市场产业优势,导致人均收入下降和国力全面衰退。因此,如果要保持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尽快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