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动态

COLUMN NAME

沿海8省23.2%企业欲异地投资 第四次产业转移潮袭来

更新时间:2018-04-23 08:42:38


      最新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正掀起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随着加工贸易竞争优势的削弱,在未来三年,我国沿海地区23.2%的企业将有异地投资(搬迁)计划。

 
  4月19日~22日,第十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下称“加博会”)在东莞举办。专家表示,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增速下滑,但新的优势也正在涌现,在未来,机遇仍大于挑战。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受多重因素影响,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虽有所增长,但增幅低于外贸进出口,占比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海关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1.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低于外贸总额增幅4.4个百分点,占我国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9%,占比较2016年下滑了1.2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800亿美元,同比增长8.3%,占我国进出口总值比重进一步下滑至27%。
 
  海关总署加工贸易及保税监管司副司长张秀清19日表示,从近十年的外贸数字观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趋势与一般贸易基本一致,但是由于我国近十年一直采取的是鼓励进口政策,使得一般贸易的增幅大于加工贸易的增幅,占外贸总额比重也从2008年的41%持续平稳地下滑到当前的27%,年均下降1个多百分点。
 
  创建于2002年的东莞市华旺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华旺公司”)就经历了这一过程,从最初几乎全部靠OEM(代工)出口,到现在集设计、研发、生产、推广、销售于一体,已有九成营收来自于内销。
 
  华旺公司经理王兰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最困难的时候公司已经“活不下去了”,而为了渡过难关几乎尝试了所有能够促进转型升级的方法。
 
  “比如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我们换成了国内先进的毛绒玩具生产检验设备,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生产,同时获得国内和欧盟的质量认证;再比如‘机器换人’提高生产效率,现在除了少数机器人(19.520, -1.50, -7.14%)无法完成的工序如车缝等,只要机器能做的我们全部换成了机器作业;此外,我们聘请专业的设计和研发团队,推自主品牌等。”王兰芬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加工贸易占比下降是非常自然的现象,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前,加工贸易比重居高不下,是因为企业可以借助加工贸易规避国外的高关税风险,而在加入WTO后,这个风险的不确定性就没有了,这在其他国家也一样。
 
  “其实加工贸易有着比‘代工’更为丰富的内涵,很多企业都是先做加工贸易后做一般贸易,最后全部转移到一般贸易,特别是对小企业来说,这是从弱到强的必经之路。”余淼杰说。
 
  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保障和支撑
 
  根据本届加博会发布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加工贸易的创新发展方向》报告,东南亚正在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报告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启动第四次产业转移,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则参与了第三次产业转移和正在发生的第四次产业转移。
 
  余淼杰认为,人工成本上涨,是加工贸易面临的最大挑战。
 
  报告显示,通过对沿海8省份的调研,未来三年,23.2%的企业有异地投资(搬迁)计划。其中,8.9%的企业准备到境外投资,7.3%在省内进行转移,7.1%的企业准备搬迁到省外。
 
  对此,余淼杰表示,要分不同产业具体进行分析,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来说,劳动力成本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中国工业体系完整,主要城市群已局部形成产业集聚,建议从沿海向内陆梯度转移,同时,技术升级是资本密集型加工企业的出路。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看来,中国加工贸易的很多优势即将到来。比如,人力资源的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中国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加工贸易的完整生态系统,这是加工贸易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优势,“此外,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也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制度保障和支撑。现在要做的是,进一步延伸加工贸易的增值链条,提升加工贸易技术环节,适应从下游向上游转型的过程。”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建议,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中国的加工贸易企业以境外产业园区为平台,到境外从事“出境带料加工”业务。
 
  余淼杰则建议将下游的加工贸易向非洲转移,因为相比东南亚,非洲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有巨大的比较优势,比如劳动力成本、地理位置上的优势等。
 
  曲建还表示,加工贸易的政策体系为中国营造了一个低成本、低税收的营商环境,需要结合进出口并举的外贸新形势,考虑将加工贸易概念转变为保税产业,以便于拓宽这一方式的适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