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积极财政或更积极 稳定增长趋势不变
更新时间:2018-08-01 08:53:31
201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外部风险上升,可能影响未来出口增长。综合来看,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此外,当前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经营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值得引起关注。
我国经济金融总体保持稳定运行
1.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8%,二季度同比增长6.7%。在房地产投资和出口增长等因素的带动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其中,工业生产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较上年同期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同时,在上年同期22.7%的高增长基础上,前5个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仍高达16.5%。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3个月低于5%,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具体来看,内需增速出现有所放缓迹象,上半年三大需求表现不一。
一是投资增速继续小幅回落。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1.4%,比上年同期小幅下降1.3个百分点。在三大投资构成中,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处于高位。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7%,较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同时,受企业盈利状况改善、国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等因素的影响,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8%,较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此外,受表外融资收缩、PPP清理等因素的影响,上半年基建投资同比增长7.3%,比上年同期大幅放缓13.8个百分点,成为引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的主要原因。
二是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4%,较上年同期小幅回落1个百分点。但是,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比上年同期提高14.2个百分点。
三是未来我国出口增长将面临一些挑战。上半年,出口增长(以美元计价)12.8%,同比加快5.1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9.9%,同比加快1个百分点。上半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较快,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长仍将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一些挑战。
2.CPI温和上涨,PPI企稳回升
上半年,CPI走势较为平稳,同比上涨2%,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涨幅相对较低,同比上涨1.2%;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2%,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力量,尤其医疗保健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较快,反映出消费升级型服务价格上涨态势不减。
PPI同比上涨3.9%,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5.1%,是推动PPI上涨的主要动力。需要关注的是,PPI环比在连续3个月负增长后在5月重新转正,显示PPI企稳回升、稳中有涨。
综合来看,CPI延续平稳走势,PPI企稳回升态势初现,通胀压力整体温和可控,货币政策尚有操作空间。
3.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边际趋松,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所升高
银行间市场利率小幅回落,显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边际趋松,稳健的货币政策强调要松紧适度。1月至6月,SHIBOR(隔夜)月均水平分别为2.65%、2.59%、2.61%、2.65%、2.61%和2.57%,6月利率水平较年初小幅回落;7天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R007)月均水平分别为3.23%、3.07%、3.29%、3.66%、3.19%和3.34%,整体呈“W”型走势,6月较高点也有所回落。
与此同时,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所升高。一是M2增速放缓。1月至6月,M2同比增速分别为8.6%、8.8%、8.2%、8.3%、8.3%和8.0%,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回落2.1、1.6、1.9、1.5、0.8和1.1个百分点。二是社融增速明显回落,表明表外融资收缩较为明显。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长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07万亿元。其中,以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票据融资为代表的表外融资累计负增长1.2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3.74万亿元,是拖累社融增速回落的主要因素。三是表内信贷需求较为旺盛,但实体部门融资成本有所升高。上半年,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8.7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500亿元。此外,3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6%,比上年12月上升0.22个百分点。
4.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先升后降,总体呈现震荡下跌趋势
1月至6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月均水平分别为6.4364、6.3162、6.3220、6.2975、6.3758和6.4556,呈先升后降态势。受美元指数走强等因素的影响,截至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较上年末累计下跌1.25%,其中6月单月下跌3.05%。
5.房地产库存降至较低水平
一方面,房地产库存降至较低水平,房价上涨压力逐步积累。截至6月末,我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55083万平方米,狭义库存去化周期已降至不足4个月。从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看,一二三线城市环比涨幅分别为0.6%、1.2%和0.7%;从二手住宅市场来看,一二三线城市分别环比上涨0.0%、0.7%和0.6%。
下半年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总体来看,外部风险有所上升,将成为影响下一阶段经济走势及宏观政策的重要变量之一。
一般情形下,贸易摩擦等外部风险没有明显上升。在此背景下,预计宏观政策基调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仍将保持稳定,但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
首先,财政政策重在“稳增长、调结构、降成本”。考虑到2018年预算赤字率下调至2.6%,预算财政支出增速7.6%(与2017年增速基本持平),加上今年地方债发行明显低于前两年,上半年财政支出进度明显加快,下半年仍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在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的同时,会更多倾向于创新驱动、扶贫、环保和教育等领域,注重结构性发力。其中,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全年预计将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亿元,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亿元,整体减税降费规模将超过1.1万亿元。此外,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早见成效。这表明,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或更加积极。
其次,货币政策重在“稳预期、防风险、紧信用”,但仍要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今年下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预计“(定向)降准+加息”的政策组合还将延续。继4月17日和6月20日两次定向降准后,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和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15.5%和13.5%,总体上仍处于较高水平。鉴于当前市场中仍然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清理和规范表外融资后,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伴随着融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将使商业银行负债资金来源趋于偏紧,预计央行下半年仍会有2次降准,为商业银行提供适度宽松的资金支持。
在这种情形下,预计外部风险对我国出口和经济的影响并不大,短期或拖累我国经济增速约0.1个百分点。预计2018年GDP增长6.6%左右,年内将呈现“前高后稳”走势。
从影响下半年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分析,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4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速为10%左右;投资需求增长也将保持基本稳定。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6.5%左右,其中制造业投资将小幅反弹至6%左右,基建投资增速将在12%左右,房地产投资将高位回落,但回落幅度小于预期,预计全年增速在8%左右;进出口贸易增长有望保持平稳。预计2018年中国出口增速可能在7%左右,外部风险对中国出口和经济的影响并不大,可能影响出口增速下降1.2个百分点左右。
此外,市场流动性有望趋于总体稳定。未来一段时期,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或低位反弹。其中,贷款规模增长,将推动M2小幅反弹,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较低,预计2018年M2增速将回到8.5%至9%左右。
人民币汇率将窄幅震荡。展望下半年,美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美联储将继续保持加息节奏,美元有望保持强势。但从中长期来看,美元长期上升动力有限,预计美元指数难以突破100大关。在这种预期下,预计201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上限将介于6.6至6.8之间,触碰甚至突破7的概率并不大。
当前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一些挑战
需要关注的是,既有经济内在运行过程中客观产生的问题,也有宏观调控政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加上外部风险进入多发期,这些因素都将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一些挑战,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1.经济中客观产生的一些问题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1)基建投资增速趋缓,但仍需关注其长期影响。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清理、PPP项目清库及规范管理等多种政策对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影响较大,导致基建投资增速显著放缓。
(2)消费增速不断放缓,需要关注消费增速放缓对消费贷款的影响。居民消费增速下滑,主要与近两年房价上升及家庭债务负担上升有关。目前,我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已经达到49%左右,其中70%的债务来自房贷。居民部门债务对消费的抑制效应或已开始显现。考虑到未来消费增速存在进一步下滑风险,预计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将可能持续面临较大回落压力。
2.政策推进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1)去产能、去杠杆加速部分企业风险暴露,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形势变得较为严峻。
2018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5%,在2017年整年保持1.74%水平后再度微幅上升;不良贷款余额17742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685亿,已是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第26个季度环比上升。银行业不良贷款再度“双升”,主要源于当前部分企业资金流紧张状况有所加大。
在去产能持续推进下,经济进入新旧产能转换阵痛期,旧产能存量资产风险尚未完全出清,新产能体量小且风险较大。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和降杠杆等政策叠加,旧产能发展速度回调,风险容易被触发,典型的是企业偿债能力出现问题,如信用债违约。同时,新产能远未进入稳健发展期,风险可能也较大。
此外,去杠杆也可能会引发企业部门等面临的风险上升。首先,随着各项监管措施逐步到位,大量表外业务回归表内,去杠杆的非对称性体现为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产生的影响不一样,中小企业的大部分融资(包括信贷)都是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银行的表外和同业业务的渠道获得的。如果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上升,将给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控带来一定压力。其次,政府部门去杠杆和地方债务清理,将可能加大地方政府的收支缺口压力,导致隐性负债风险上升。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增长8.0%,支出累计增长7.8%。在收支缺口存在压力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隐性负债风险将可能有所上升。所以,需要警惕地方政府隐性债券风险上升对商业银行经营构成的潜在不利影响。
(2)严监管政策环境都将使银行贷款增速受到制约对银行盈利增长也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上半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同比减少46.8%和12%。居民户贷款同比减少4.5%,其中中长期居民户贷款同比减少11.3%。当前银行经营转型尚未完成,生息资产的规模扩张依然是净利润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另外,在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收入也与资产规模扩张密不可分。过去十多年中,资产规模增长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贡献度约为80%左右。去杠杆下信贷扩张受到制约,预计银行盈利增长也将相应放缓。
(3)严监管政策延续,叠加存款流失,金融机构面临资金成本上升压力。
在居民理财意识逐步增强和金融投资渠道不断丰富的市场背景下,商业银行存款分流压力有所加大,目前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增速已降至1979年以来的低位,6月末为8.4%。尤其是活期存款流失较为明显,导致商业银行的付息成本刚性上行。与此同时,金融强监管政策延续,导致部分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资金紧张,加剧了银行之间争夺负债资金,各银行吸收高成本负债的动力明显增强。这主要体现为:一是同业存单发行规模继续上升,发行成本有所提高。1月至5月,各类商业银行累计发行同业存单8.67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7万亿元,同比涨幅为15.6%;同业存单平均发行利率4.6%,较上年同期增长16基点。二是结构性存款规模激增。受资管新规落地的影响,结构性存款将成为银行争夺负债资金的重要手段,发行规模已快速上升。截至5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增至9.26万亿元。其中,1月至3月新增1.84万亿元,超过2017年增量总和。
3.外部风险给银行经营带来的压力
2018年以来,外部风险不断上升,对进出口贸易特别出口增长将带来一些挑战和压力。改革开放40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3%。其中,贸易和利用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是0.9%左右,占全要素生产率的30%。如果外部风险上升,将使贸易和投资增长有所放缓。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具体影响表现为,相关产业的出口企业可能面临订单下降和利润下滑等影响,对应的信用风险也将可能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