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动态

COLUMN NAME

煤改气推动天然气市场转型 前九月进口大增34%

更新时间:2018-10-15 08:38:57

     
        今年秋冬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更加因地制宜,不再“一刀切”。

 
  进入秋冬季节,由于大气扩散条件等因素影响,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面压力更大。10月13日15时,生态环境部全国及重点区域空气质量预报提示显示,未来三天,全国大部空气质量较好,华北和西北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14-16日,东北、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以优良为主,局地可能出现轻度污染;华北和西北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西北部分城市受沙尘影响可能出现短时重度污染。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下称《攻坚行动方案》)于近日正式公布,相较之前的版本,正式版取消统一的限产停工比例,由各个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停工限产的范围和时间。不再“一刀切”式停工限产,把权力下放给地方。
 
  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控差别化管理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按照生态环境部与中国气象局共同建立的联合工作机制,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我国重点区域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进行了联合会商,预测秋冬季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比去年差。
 
  《攻坚行动方案》范围依然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主要目标是全面完成2018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左右。
 
  《攻坚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实行差别化错峰生产,严禁采取‘一刀切’方式。各地重点对钢铁、建材、焦化、铸造、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实施采暖期错峰生产;根据采暖期月度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可适当缩短或延长错峰生产时间。”
 
  对于今年《攻坚行动方案》中的变化,刘友宾表示严重污染企业不要有心存侥幸的想法。对各类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未达到排污许可管理要求,或未按期完成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造任务的,加严要求,全面采取错峰生产措施;对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的,要提高限产比例或实施停产。
 
  刘友宾同时提及,《攻坚行动方案》充分考虑到差异化问题,涉及供暖、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或危险废物等保民生任务的,会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行业污染排放绩效水平明显好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环保标杆企业,包括治理水平全面达到超低排放的,使用天然气、电、电厂热力等清洁能源作为燃料或热源的,可不予限产。
 
  前9个月天然气进口增幅明显
 
  2017年的年初,当时的环保部(现为生态环境部)联合京津冀豫鲁晋六地政府发文,将“2+26”城市列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首批实施范围。上述城市开始大规模的“煤改气”推进行动。在煤改气推进的同时,国内不少地区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至2017年12月4日,为保障民生,《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下发,要求没有完工的项目及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已经完工的项目及地方,必须确保气源、电源稳定供应及价格稳定。
 
  随着北方采暖季临近,天然气使用问题备受关注。10月12日,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李魁文在海关总署2018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1-9月份天然气进口同比增长34%至6478万吨。早在7月,国际能源署已在上海发布《天然气市场报告2018》称,预计在2017-2023年间,中国将贡献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的37%,高于任何其他国家,全球天然气市场正处于转型期。
 
  对于天然气市场的飞速发展,国务院发文,要求着力破解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有效解决天然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确保国内快速增储上产,供需基本平衡,设施运行安全高效,民生用气保障有力,市场机制进一步理顺,实现天然气产业健康有序安全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健全天然气多元化海外供应体系、构建多层次储备体系、强化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建立天然气供需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天然气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天然气需求侧管理和调峰机制、建立完善天然气供应保障应急体系、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强化天然气全产业链安全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