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视点

COLUMN NAME

中美经贸关系的进与退

更新时间:2017-12-11 10:45:29

2017年年初上任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断发表关于削减贸易逆差的言论,并因此引发了全球对“贸易战”的担忧。作为美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地,中国更成为贸易摩擦关注的焦点。2017年5月,中美两国就“百日经济行动计划”列出了十项初步内容清单,但墨迹未干,美国在8月宣布对华发起“301”调查,接下来中美两国之间的零星贸易摩擦不断。2017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会晤,达成了继续致力于互利共赢的中美经贸合作的共识,并签订了2535亿美元的创纪录大单。双方有望通过更多的对话、协商来避免和解决摩擦。

特朗普政府的执政举措看似不拘一格,本质上则务实重利。解析其对华贸易政策,关键在于穿透其言行的表象,把握中美经济基本面所缔结的内生联系。短期而言,中美贸易摩擦的内生动能不减,贸易冲突升级的压力仍在。长期而言,两国经济的新纽带正在形成,中美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前景可期。因此,2018年,中美经贸关系将呈现退进交叠的复杂局势,逐步蓄力于制度性、基础性的正向突破。

聚焦短期,中美贸易摩擦压力仍在。从现实诉求看,特朗普的执政纲领将增加国内就业视为核心目标。由于2017年税改、基建等刺激措施迟迟不至,当前最高效的政策工具之一就是通过大幅加强贸易保护,引导进口需求内流,激活国内现有过剩产能并迅速吸纳就业。现阶段,美国制造业在服装皮革、机电设备、初级金属、化工产品等领域的产能利用率较低,而这些产品的进口替代品主要来源于中国。通过增强对中国的贸易制裁,能够最为精确地激活美国国内制造业,将过剩产能有效转化为新增就业。因此,2018年中国仍然可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标靶。从历史趋势看,前两轮美国对华制裁强度的阶段性冲高(2001—2004年,2006—2009年)均发生在全球多元化的“涨潮”时期。这表明,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速的相对走弱,美国国内更易于就针对新兴市场的贸易保护达成一致,并促使贸易制裁的政治化和极端化。2018年,全球经济多元化将会继续“涨潮”,在“新兴提速、发达减速”的格局下,美国主动制造贸易冲突的内在动机将进一步强化。

放眼长期,中美经贸合作前景可期。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再平衡,中国从低位向高位迁移,不可避免地与美国产生一定摩擦。但是,在这一变革中,中国海外投资匹配美国增加就业的愿景,中国消费崛起匹配美国缩减贸易逆差的需求,中国产业升级匹配美国高新技术的优势,都会为中美经济创造新的合作纽带。正是依靠这些新纽带,虽然2017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高涨,但是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保持了逆势而上。从目前看,中美经贸关系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第一,中美全面经济对话机制的建立,将推动中美合作从“趋易避难”到“攻坚克难”,有望逐步解决一系列久拖不决、基础性的重点难点。第二,特朗普访华期间,除了创纪录的贸易大单外,中美双方在制造业合作基金、美国液化天然气开发等投资领域达成合作共识,既满足了中国经济资本输出的现实需求,加快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为美国制造业和能源产业的复苏注入了活力,有望切实拉动当地就业。第三,特朗普访华之后,中国立刻宣布放宽金融领域外资持股限制。由此,美国等发达市场的优质资本能够加速进入中国金融业,在享有中国市场结构性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将助推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综合而言,这三项进步巩固了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为宏观乱纪元下的中美互惠共赢探索出了务实路径。

2018年,退进交错中蓄力新的突破。短期压力与长期机遇共存,构成了中美经贸关系的复杂局面。对此,市场需要避免两类预期偏误:一是过度乐观,自喜于特朗普此次访华的成果,而疏于防范短期贸易冲突反弹(如2017年11月底,美国罕见地对华自主发起“双反”调查)的风险;二是过度短视,囿于美国对华启动“301”调查等政策不确定性,而错失两国合作深化所蕴含的长期投资机会。展望2018,基于中美“大而不能倒”的相互依存性,务实重利的特朗普政府有望化贸易压力为合作动力,突破往届政府的政策桎梏,拓展两国经贸再平衡的新空间。以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为机制基础,以中国金融行业深化开放、建立中美制造业合作基金等措施为发力点,中美经贸合作将有望向纵深拓展,中美BIT协议、高新技术合作、贸易逆差改善等核心问题,也有望取得制度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