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视点

COLUMN NAME

未来几十年将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更新时间:2018-01-02 10:21:28

2017年12月28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划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而到2050年时,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7年12月28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划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而到2050年时,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中央部署,2050年我国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制定时间表的重要意义在于,要让乡村建设跟上时代步伐。“我们国家进入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命题。”李国祥说。

“促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确乡村振兴发展的三个阶段,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结合。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会议提出,首先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早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2017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将“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七大任务之一。

李国祥表示,进入新世纪以来,从统筹城乡发展到推动城乡一体化,再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国探索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息。但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快速发展、农村发展滞后的现象。城市快速发展导致乡村廉价劳动力等各项要素向城市聚集,从而导致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如何破局,在李国祥看来,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积极引导人口、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打通流动障碍。现阶段,主要是将城市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

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具体举措方面,会议要求,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还是在于产业兴旺。没有农业谈不上农村,要把农民一家一户的小农户引领到现代农村发展的体系上来,尽可能地使一些人才回流到农村,吸引返乡创业的劳动力,吸引大学毕业生包括城市居民到农村创业。

李国祥表示,促进城乡资源的自由流动,首先要提升农村对要素资本的吸引力。积极引导一二三产业流向农村。尤其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自来水、现代厕所、网络通讯等,这些基本设施必须要改造升级。

强化制度性供给,提升乡村自身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让原本留在城市的企业和人才愿意流向农村,扎根农村。

此次会议也明确提到走质量兴农之路,落实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会议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记者 张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