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视点

COLUMN NAME

智能电源模块产品贸易预警分析

更新时间:2018-08-03 08:53:18

第一节 倾销及反倾销涉及因素

智能电源模块的倾销,是指我国或我国地区的出口经营者以低于国内市场正常或平均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向另一国市场销售其产品的行为,目的在于击败竞争对手,夺取市场,并因此给进口国相同或类似产品的生产商及产业带来损害。倾销应具有三个条件:(1)进口商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2)给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工业生产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存在此种威胁,或对某一工业的新建造成实质性阻碍。(3)低于正常价值的销售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可对倾销产品征收不超过倾销幅度的特别关税。

智能电源模块的倾销虽然能很迅速的取得市场份额,占领市场,但是由于出口价格很低,甚至低于生产成本,企业不仅不能获利反而亏损。贸易的全球化趋势愈强,各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倾向也随之愈强,反倾销就成为大多数国家主要采取的贸易保障制度。

我国对国外智能电源模块或者同类产品的反倾销,保障了国内智能电源模块行业的正常运行,避免了被国外倾销产品的强势攻击以及市场竞争力。

第二节 贸易壁垒及技术壁垒涉及因素

一、贸易壁垒

(一)关税壁垒

所谓关税壁垒,是指智能电源模块进出口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关税所形成的一种贸易障碍。按征收关税的目的来划分,关税有两种:

1)财政关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保护关税,其主要目的是为保护该国经济发展而对外国商品的进口征收高额关税。保护关税愈高,保护的作用就愈大,甚至实际上等于禁止进口。

所以,我国智能电源模块要出口的话,需要交纳产品出口关税,增加了一大笔资金,而进口商也需要交保护关税,无形中提高了产品成本。

(二)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措施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又可分为直接限制和间接限制两类。

直接限制是指进口国采取某些措施,直接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如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制、进口最低限价等。

间接限制是通过对进口商品制订严格的条例、法规等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安全法规,检查和包装、标签规定以及其他各种强制性的技术法规。

外国(或地区)政府实施或支持实施的措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贸易壁垒:

1)违反该国(或地区)与中国共同参加的多边贸易条约或与中国签定的双边贸易协定;

2)对中国产品或服务进入该国(或地区)市场或第三国(或地区)市场构成或可能构成不合理的阻碍或限制;

3)对中国产品或服务在该国(或地区)市场或第三国(或地区)市场的竞争力造成或可能造成不合理的损害。

我国智能电源模块出口,但是进口国家要限制产品的数量,金额等,以及一些政府实施或支持实施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智能电源模块产品的出口。

二、技术壁垒

发达国家实施技术壁垒仍居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SPS通报量为1516件占总量的5499%,发展中成员通报1241件。占45.01%。发达国家SPS通报量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展中成员。发达国家的TBT/SPS通报合计3945件,占总量的55.74%,发展中国家为3133件,占44.26%。

技术性壁垒已经成为中国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广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与措施,包装和标签规定,信息技术壁垒以及绿色壁垒五个方面。

中国出口智能电源模块产品所面临的技术贸易壁垒主要来自美国、欧盟和日本。据统计,中国有70%的出口企业和40%的出口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我国智能电源模块的出口,需要达到一定的技术标准,否则阻碍了出口进度。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是人民币总是处于不断升值状态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近几年的国际收支保持持续的“双顺差”,且顺差总额不断扩大,持续高额的国际收支顺差必将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中国目前外汇储备的各项指标已经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外汇储备的增加在长期内影响着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使得人民币面临长期持续的升值压力。

(二)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也是引发本币升值的重要因素。外商大部分投资于贸易品部门,外资的进入引起了我国贸易品部门的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进而使我国本币升值。

(三)财政因素

财政因素也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指标。 当一国出现巨额财政赤字,政府就倾向选择增发货币和发行国债,两种方式长期实行都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导致该国货币汇率下降。

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

第四节 我国与主要贸易市场关系稳定性分析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贸易在世界中的地位获得稳步提升。特别是从近十年中国与其他地区贸易情况来看,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既受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同时中国也在增强对世界的影响。

总的来看,除了对日本和中国香港的出口下降外,中国对北美、欧盟、拉美等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都呈稳步上升趋势,尤其是对美国和欧盟老成员国的出口在中国总出口中的地位上升更快。同时各地区或国家从中国的进口占其全部进口的份额也都呈快步上升,其中上升较快的有北美市场、拉美地区、欧盟新成员、俄罗斯、南非以及亚洲市场。上升较慢的是欧盟老15国和中东地区。

在所有的地区市场中,亚太地区市场对中国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亚太地区市场不仅在中国的出口中占有绝对优势,2004年中国对亚太地区(包括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64.6%,同时亚太地区从中国的进口占其全部进口的份额也在逐步上升,从1994年的9.1%上升到2004年的16.5%。目前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都集中在亚太地区,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若要了解三十年来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变化,主要应从中国出口对象的市场结构变动来考察。从美国的进口市场结构变化来看,1994-2004年期间,各地区在美国的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变化不大,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如果说有变化,则主要表现在美国从亚洲进口的下降,在10年间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5个百分点主要被北美市场、南美市场、欧洲以及其他地区所平分。美国从亚洲进口的国别结构上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尤其是对东亚地区,从中国的进口呈上升趋势,而从日本和6个东亚经济体的进口均呈下降趋势。可见中国在美国进口地位的提升主要是靠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的,特别是对东亚成员的替代。

从2000年到2004年,欧洲从亚洲的进口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欧洲从日本和6个东亚经济体进口中部分份额被中国进口所取代。再从日本的进口结构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进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欧洲、独联体、中东、非洲的进口份额比较稳定,但是从北美的进口急剧下降,十多年间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从亚洲的进口上升了10个百分点,正好取代了从北美进口下降的份额。在亚洲地区,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份额急剧上升,而从6个东亚经济体、澳新和其他亚洲国家进口有所下降,不过在日本进口中,中国主要取代的是北美市场,而不是亚洲市场。

以上可见,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上升主要是靠竞争优势获得的,部分出口份额的提升来自发达国家,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