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加速推进多个自贸协定谈判 上海自贸区再进化

更新时间:2018-11-19 09:28:00
在过去的一周里,中国与多方的自贸协定谈判都在加速推进,并取得积极进展。这使得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国内12个自贸试验区,所拥有的风险压力测试空间也将不断加大。
空间加大的表现之一,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增设新片区。
“上海第一时间启动(相关工作),组建了工作组,开展深入研究,将尽快形成建设工作方案。”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说。
在11月5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为了更好地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新任务:在此前5年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体现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的重点领域,深化制度创新的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自贸协定谈判加速
目前,中国正在加速推进多个自贸协定谈判,以实际行动支持基于规则的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全球化。
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国支持自由开放贸易、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决心不会有任何动摇。
这种不动摇,体现在今年以来中国陆续宣布的一系列新开放举措。比如大幅降低进口关税、发布外商投资准入新的负面清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营商环境、召开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
也体现在,商务部部长钟山与秘鲁外贸旅游部部长瓦伦西亚于11月17日签署谅解备忘录,宣布启动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谈判;
还体现在中国推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投资协定、中日韩自贸区等谈判中。
11月15日,在新加坡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我们希望推动规模更大的RCEP谈判早日完成。中日韩也会按照三方时间表,以更积极的姿态推进三国自贸区谈判。”
RCEP、中日韩自贸协定、中欧投资协定,是中国推动建设高水平自贸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RCEP成员方包括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覆盖全球人口的44%、全球贸易的40%、全球GDP的30%。目前,参与谈判的16国已完成了7个章节的磋商,谈判任务完成度提升到接近80%,力争明年达成协定。
此外,李克强在新加坡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举行第三次中加总理年度对话,双方都表示愿同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11月12日,中新自贸协定升级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升级〈自由贸易协定〉的议定书》(下称“中新升级议定书”)签署。仅1天后,中国与东盟各国也完成了自贸协定“升级版”的所有国内程序,该自贸协定正式全面生效。
“中国用行动证明了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决心。”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国要加快构建周边自由贸易区,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区,逐步形成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
记者查阅WTO统计发现,近年来区域贸易协定发展非常快,截至11月15日,正在实施中的区域贸易协定有290个。
加大风险压力测试
在构筑自贸区网络的过程中,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国内12个自贸试验区承担着更大的责任。继续深化自贸试验区试点,是我国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保障体系。
《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也提出,上海等自贸试验区是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和国际经贸规则新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试验田。可把对外自贸区谈判中具有共性的难点、焦点问题,在上海等自贸试验区内先行先试,通过在局部地区进行压力测试,积累防控和化解风险的经验,探索最佳开放模式,为对外谈判提供实践依据。
“从中新升级议定书中的市场开放承诺,就可以看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我国对外开放以及对外自贸协定谈判中的角色和定位。”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区研究院院长陈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在中新升级议定书中,新方在速递、环境、空运等服务领域做出了进一步市场开放承诺,还给予中方1个特许全面银行牌照(QFB)。中方则将法律、建筑和海运等上海自贸试验区自主开放措施对新作出约束性承诺,并进一步拓展了建筑、海运领域开放措施的适用范围。
法律、建筑和海运等自主开放措施的实施,得益于5年来上海对标国际投资规则、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减少和取消对外商投资准入限制、简化准入管理、不断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的诸多探索。
从2013年(首个负面清单出台)到2018年,自贸试验区实施的负面清单已经从190条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缩减为45条。同时,有超过98%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后共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696个,合同外资1102.4亿美元,实到外资221.33亿美元。2017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新增实到外资60亿美元,实到外资额在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中位列第一。
同时,聚焦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上海还分两批提出54条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的扩大开放措施。截至2018年6月,扩大开放措施累计落地项目超过2600个。涌现出全国第一家再保险经纪公司、外商独资游艇设计公司、外商独资医院等一批首创性项目。
“5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扩大开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贸区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率先加强探索和压力测试。”朱民说。
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在哪些领域加大探索和风险压力测试?
陈波对记者表示,分析刚刚完成的中新升级议定书,就可以看到部分的答案。
中新自贸协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至今,已经10年。这期间,全球经贸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自贸协定谈判的焦点也在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在中新升级议定书里得到体现。
具体来看,中新升级议定书对原协定的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贸易救济、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等6个领域进行升级,还新增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和环境等3个领域。
对这些升级和新增领域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目前的自贸协定谈判已经呈现出更强调服务业对外开放、强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强调公平竞争等特点。
当前,服务贸易成为引领全球贸易增长的新引擎。2017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量达到6956.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上海服务贸易规模则是全国第一,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量的28%。
朱民说,在电信、文化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要探索更加有效的开放举措。
在投资领域,中新双方全面升级了投资章节,对投资保护、争端解决等方面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具体包括:相互给予对方投资者高水平的投资保护,相互给予准入后阶段的国民待遇,纳入全面的投资者与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此外,双方还同意力争在升级议定书生效后一年内以负面清单方式启动投资自由化谈判。
“中新升级议定书的投资章节体现了我国在国际投资缔约实践中的最新发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说。
不过,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表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的系统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2018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仅有45条特别管理措施,但“在一些涉及许可证管理的行业中,仍有部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对外商投资存在股比限制、投资者资质及高管国籍等要求,导致出现外国投资者能准入不能经营、能备案不能许可的情形。”申卫华说。
在竞争方面,中新双方承诺禁止反竞争商业行为,促进和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在竞争执法过程中,遵循透明、非歧视和程序公正原则等。
“这也意味着竞争中立原则将会更好地得到执行。”陈波说。
朱民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在应对全球经济的全新发展形势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的领域,聚焦国际贸易投资的前沿领域,发挥5个中心建设的独特优势,把制度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化的新动能,“为上海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国家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新发展、为签订更多高水平的自贸协定,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