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视点

COLUMN NAME

有机无机复合肥产品简介及市场现状分析

更新时间:2019-03-20 08:39:06

第一节 有机无机复合肥产品定义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是指含有有机物质和无机营养的复混肥料。有机无机复合肥兼有有机肥和无机肥的优点,既能显著改善土壤、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又能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是今后肥料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有机无机复合肥产品特点

有机无机复合肥不同于一般的氮磷钾无机复合肥,也不同于一般的有机复合肥,它属于高科技生物工程的产物,不但能全部取代目前使用的无机化肥作为农田的主力肥料,而且在不增加作物投资的基础上达到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的目标,取得明显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养分供应平衡,肥料利用率高

有机无机复合肥既有化肥成分又有有机物,两者的适当配合,使之具有比无机复肥和有机肥更全面、更优越的性能。有机无机复合肥既能实现一般无机复肥的氮、磷、钾等养分平衡,还能实现独特的有机—无机平衡。有机无机复合肥中来源于无机化肥的速效性养分,在有机肥调节下,养分供应快而不过猛,而来源于有机肥的缓效性养分又能保证有机无机复混肥养分持久供应,使其具有缓急相济、长短结合、均衡稳定的供肥特点,既避免了化肥养分供应大起大落的缺点,又避免了单施有机肥造成前期养分供应往往不足,或者需要大量施用有机肥费工费时的弊端。而且,有机复混肥保肥性能强,肥料损失少。另外,由于有机质的存在使复肥中磷不像无机磷肥那样易于被土壤固定,因此,肥料利用率高。与无机复混(合)肥相比,它在较低氮、磷、钾含量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

2、可改土培肥

一般无机复混(合)肥用地而难养地,一般有机肥养地作用大而当季供肥不足。有机复混肥则兼有用地养地功能。因为有机复混肥中通常含有占总质量20%~50%的有机肥,含相当数量的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

3、活化土壤养分

通过有机无机复合肥的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可活化土壤中氮;磷、钾及硅、锰、锌、硼等养分。一方面,有机无机复合肥可增强土壤中微生物,包括磷细菌、钾细菌和硅细菌的活性,既促进有机质的分解,释放氮、磷及微量元素养分,又可使矿物态磷、钾、硅等有效化;另一方面,有机无机复合肥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土壤pH值,使微域土壤pH值处于有利于大多数养分活化的范围,例如,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对磷有明显的活化作用。

4、具有生理调节作用

由于有机无机复合肥中有机成分含有相当数量的生理活性物质,如氨基酸、腐殖酸和酶类物质。因此,它除具有一般的营养作用外,尚具有独特的生理调节作用,例如,促进根的呼吸作用、对养分的吸收和促进叶面的光合作用等。

由于有机无机成分的科学配合,有机无机复合肥综合了化肥和有机肥的优点,并超过了它们,正如农民所说“不是化肥,胜似化肥,不是花生麸,胜似花生麸”。有机无机复合肥是多种科学技术成果的有效载体,技术含量高,因而有明显的优越性。

第三节 有机无机复合肥产品应用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而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肥料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土壤状况。有机无机复合肥的作用超过了分别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效果的总和。

有机无机复合肥在我各作物上使用,对作物有"用肥少,产量增,品质优,病害轻"的效果。

第四节 有机无机复合肥产品技术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G B 18877 200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标准对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要求外观:颗粒状或条状产品,无机械杂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指标

a标明的单一养分的质量分数不得低于2.0%,且单一养分测定值与标明值负偏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1.0%。

b 副产品氯离子的质量分数大于3.0%,并在包装容器上标明“含氯”,该项目不做要求。

第五节 有机无机复合肥行业市场现状

一、国内有机无机复合肥行业市场概况

有机无机复合肥行业生产企业数量达到300家,截止到2008年底,产量达到713.2万吨。

2003-2009年我国有机无机复合肥产量统计

                                                                                                                   单位:万吨

二、有机无机复合肥行业发展历程

有机无机复合肥不同于无机复合肥,无机复合肥的应用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有氮磷、氮钾等二元复合肥料的生产和应用,60年代初磷酸铵等复合肥料在经济作物地区使用已较普遍,70所代已研制生产了各种三元复合肥料,在棉、麻、烟草等作物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入80年代以来,无机复合肥料的生产和应用在我国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得到普及和推广应用。

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我国起步较晚,近几年在无机复合肥料生产工艺和有机肥商品化生产日趋成熟的条件下,才开始有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生产。量初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是以无机肥料为主,有机物质占的比例很少。随着有机肥料产品商品化的生产和有机肥加工处理技术的改进提高,有机物质在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比例逐渐增加,目前已达到25%以上,而无机养分的比例稳定在18%以上。这样可使有机无机养分比例相对平衡。同时有机物源也由原来的畜禽粪便,扩展到垃圾、秸秆、生物工业下脚料、生活污泥等多种。从而使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在最近了新的发展。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生产应用也是当前及今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绿色生态农业、板结,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并逐步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氮元素大量流失,硝酸盐残留量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此,合理控制化肥用量,提高有机肥料的使用比例,已成为当前广大肥料工作者及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鉴此原因,当有机无机复混肥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以后,得到了广大农户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目前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产品的种类呈现多样化,各种养分比例、各种含量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已在全国农村广泛应用,应用作物已涉及到粮、棉、油、麻、蔬菜等多种作物,并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有机无机复混肥正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生产历史较短,与无机复合肥的生产相比,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有机肥料处理工艺不理想,肥料有机成分占有比例不够高,肥料成本偏高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提高。尽管如此,有机无机复混肥在肥料市场上仍占有主导地位,是今后肥料发展的方向。

第六节 有机无机复合肥行业政策标准

一、产业政策

由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颁布,2009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复混肥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将把复混肥料与复合肥料区分成两个产品单元,分别审查、发证。

2006年10月20日实施的《复混肥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复混肥料、复合肥料被统一到复混肥料产品一个产品单元,必备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规定相同。而国家质检总局今年规定,复混肥料产品生产许可证自2009年5月1日起改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批发证,相应配套的新的《复混肥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将复混肥料产品,包括复混肥料(高、中、低浓度)、复合肥料(高、中、低浓度)、掺混肥料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分成四个产品单元。

实施新细则将复混肥料与复合肥料区分成两个产品单元,审查要求有明显的不同,必备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要求也不同。新细则规定,复合肥料产品单元必须要有氨站(贮槽、液氨汽化器、、气氨稳压罐)、酸贮槽等化学反应的设备,实地核查由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化肥审查部派一名具有审查员资格的专业人员参加;复混肥料产品实地核查,只有经改造和创新的非典型工艺设备才需化肥审查部派人参与。

二、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是指进口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和经济安全、国民健康以及环境保护,制定相关的强制性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构成的经济贸易技术屏障。技术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类,它以技术为支撑条件,即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目前我国有机无机复合肥技术壁垒较低,但是我国一些生产规模大的企业利用自己的规模化优势,加大复合肥产品技术的升级,大批企业纷纷上马高塔,以及寻求和国内外掌握先进技术的单位机构和厂家合作以提高技术壁垒。

三、产品进出口标准与认证

三元复合肥出口关税细则表

第七节 有机无机复合肥产品供需格局

一、2009年国内有机无机复合肥产销量对比

预计2009年我国有机无机复合肥产量达到792.07万吨,销量达到764.55万吨,产销率达到96.52%。

2003-2009年我国有机无机复合肥施用量

                                                                                                                  单位:万吨

二、2009年我国有机无机复合肥市场供需格局

在有机无机复合肥施用方面,我国以华东地区所占比重最大,约占全国总量的35%,其次是中南地区,占28%。

有机无机复合肥需求区域结构

第八节 有机无机复合肥行业产业链构成模型分析

一、有机无机复合肥行业产业链构成

1、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产业链的上游产业指处在整个产业链的开始端,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和生产的行业。而有机无机复合肥在农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属于产业链的中游产业。

而有机无机复合肥的原料来源为化肥,因此有机无机复合肥产业链最上游为化肥制造业,下游行业为种植业。

2、上下游状况

1、上游行业—农用氮、磷、钾化肥制造业

2003-2009年我国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及其增长统计

                                                                                                                                  单位:万吨

2009年化肥行业经历了严峻考验——产能过剩、供求矛盾凸显、市场疲软、需求萎缩以及价格跌跌不休。但是进入四季度适逢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在经过企业停产检修而带来的供应量减少、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化肥价格出现触底反弹稳中有升,春耕前此行情有望持续。

化肥产能总和位居世界前列,但企业平均规模却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结构调整是未来方向,企业实施兼并重组能做强做大,完善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010年中国化肥市场将随着整体经济的逐渐复苏而出现好转,但产能过剩将压制化肥价格的上涨空间。国家将继续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化肥原料的市场化进程,严格控制氮肥和磷肥新增产能;国家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研讨和完善化肥储备制度;政府继续完善化肥出口调控政策,继续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发展高效农业。

2、下游行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粮、棉、油、糖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巨大进步。

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缓慢增长到30477万吨,人均产量增加到319公斤。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84年超过4亿吨,1996年超过5亿吨,2008年达到52871万吨,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倍,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1949年只有44.4万吨,1978年升至217万吨,2008年达749万吨,与1949年相比,增长15.9倍,人均产量增长5.9倍;油料产量1949年只有256万吨,1978年发展到522万吨,2008年达2953万吨,比1949年增长10.5倍,人均产量增长3.7倍;糖料产量1949年只有283万吨,1978年为2382万吨,2008年迅猛发展到13420万吨,与1949年相比,增长46.4倍,人均产量增长18.4倍。肉类、水果和水产品的迅速增长则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从量的满足到质的追求的变化过程。猪牛羊肉类产量1952年只有339万吨,人均5.9公斤,1978年产量865万吨,人均9.0公斤,2008年产量5337万吨,人均增加到40.3公斤;水果产量1949年120万吨,人均2.2公斤,1978年产量657万吨,人均6.9公斤,2008年产量19220万吨,人均145.1公斤;水产品产量1949年44.8万吨,人均0.8公斤,1978年产量465万吨,人均4.9公斤,2008年产量4896万吨,人均37.0公斤。

1949-2008年粮食产量图

2008年,全国种植业产值达28044亿元,比1949年增长10.9倍,年均增长4.3%。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到农业科技的推广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国家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使我国种植业生产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287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长3.7倍,比1978年增长70%,创造了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的奇迹,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亿吨以上,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大大提高。经济作物和其他多种经营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749万吨,比1949年增长16倍;油料产量达到2953万吨,比1949年增长10.5倍;水果产量达到11339万吨,比1949年增长93.5倍。

3、相关行业概述

2008年,全国林业产值达2153亿元,比1949年增长73.3倍,年均增长7.6%,比1978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5.2%。60年来,我国在造林绿化方面,坚持以消灭宜林荒山荒地和实现全面绿化为中心,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严把造林质量关,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全国造林面积5355千公顷,比1950年增长近30倍。特别是从1978年开始,为加快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步伐,国家相继实施了“三北”、“长防”、“沿海”、“防沙治沙”等十大林业重点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08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8.2%,比解放初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造林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人工造林核实保存率保持在90%以上。2008年,全国人工林面积达到3685千公顷,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1/3,竹木采伐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2008年,我国畜牧业产值达20584亿元,比1949年增长40.2倍,年均增长6.5%。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放开了畜产品价格,畜牧业成为最早进入市场调节的产业,畜牧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08年,畜牧业产值增长了10.6倍,年均增长8.5%。

2008年,全国肉类总产量7279万吨,人均占有量达到55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猪牛羊肉产量达到5614万吨,比1952年增长16.6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牛、羊、禽肉和牛奶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牛、羊、禽、牛奶等有了很大发展,畜禽产品不断丰富。2008年,全国牛肉产量为613万吨,比1980年增长22倍;羊肉产量为380万吨,比1980年增长7倍;禽肉产量为1534万吨,比1985年增长9倍;牛奶产量为3554万吨,比1985年增长约14倍。畜禽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2008年,全国渔业产值达5203亿元,比1949年增长468倍,年均增长11%。60年来,我国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896万吨,比1949年增长108倍,比1978年增长8倍,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起连续十九年位居世界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从“连年有鱼”到天天有鱼的历史性转变。如今市场的水产品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质量提高,价格稳定,成为我国城乡居民“菜篮子”不可缺少的重要品种。

二、有机无机复合肥行业产业链模型分析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