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政策趋于宽松 须避免重蹈覆辙
更新时间:2019-04-01 08:48:42
已有诸多迹象表明,美联储加息周期即将告一段落,欧央行的加息计划则可能还没开始就结束,我国货币政策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有所松动,且不排除今年再降准甚至“降息”的可能。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2015年以来的这轮全球流动性紧缩周期有望退潮。
美国方面,根据美联储3月货币政策会议声明,美联储今年大概率暂停加息,并将于9月提前结束收缩资产负债表。以往规律表明,美联储一旦暂停加息超过一年,短期内基本不会重新启动。至于何时降息,主要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实际表现,如果今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大幅下行,美联储有可能会在年内开启降息。根据一项预测美联储决策较为精准的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数据显示,目前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降息的概率均已超过60%。不过,由于美联储调整资产负债表的计划一向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历史上往往是在基准利率降至极低水平之后才会启动量化宽松(QE),因此美联储短期内重启QE的可能性并不太高。
欧元区方面,欧央行3月的利率前瞻指引将前次会议的“预计至少在2019年夏天前将保持利率不变”修改为“预计至少在2019年底前将保持利率不变”,并且决定推出新一轮的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III),表明欧央行年内加息几无可能。考虑到欧元区银行放贷意愿较为低迷,预计TLTRO-III难以带来欧元区流动性的明显改善。如果欧元区经济未来进一步下滑,鉴于基准利率已降至0%,不排除欧央行会重启QE。
对比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优化则凸显了相机抉择和未雨绸缪。从时点来看,去年6月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发生了预调微调;从节奏上看,去年以来央行已经五次降准并创设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进行“定向降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货币信贷投放机制,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和价格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不能让资金空转或脱实向虚。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不难判断,降准仍是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选项。
货币政策要根据形势变化调整优化。本轮全球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是因为全球经济趋于走软。最新数据显示,一些经济体制造业PMI处于下行通道,3月欧元区PMI指数仅有47.6%,创下近85个月新低,日本3月PMI为48.9%,连续四个月下滑。与此同时,美联储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调未来经济增长预期,3月欧央行则将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由2018年12月预测的1.7%大幅下调至1.1%。
每当经济走软,放松货币就成为各经济体的选择。然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的实践表明,“直升机撒钱”的量化宽松政策乃至负利率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并不显著,甚至延缓了各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与此同时,资产价格非理性膨胀、债务率攀升、汇率竞争性贬值等问题相伴相生。还有研究发现,货币宽松会使得贫富差距更趋恶化,进而助长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现象兴起。
货币宽松并不是万能的,当前我国一直强调通过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坚决不能搞“大水漫灌”。搞量化宽松、超发货币,可能一时有效,但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