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社融增速再创新低 解读2018金融数据
更新时间:2019-01-28 08:28:36
胡艳明 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8金融统计数据,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9.26万亿元,比上年少3.14万亿元。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0.75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上年低3.6个百分点。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2.67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与上年同期持平;狭义货币(M1)余额55.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上年同期低10.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32万亿元,同比增长3.6%。全年净投放现金2563亿元。
贷款方面,12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4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人民币贷款余额1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和0.8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6.17万亿元,同比多增2.64万亿元。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2018年全年的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进行了解读。
解读一:M2平稳增长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2.67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狭义货币(M1)余额55.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0.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32万亿元,同比增长3.6%。全年净投放现金2563亿元。
M2增速8.1%,和上年持平。阮健弘表示,201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人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及时主动地采取措施,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针对性,加强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营造了较为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人民银行适度增加中长期流动性供应。2018年通过四次降准和增量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等措施,提供充裕的中长期流动性,增强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增加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从效果看,人民银行投放的流动性基本上传导到了实体经济。
二是有序引导金融体系表外资金回表。2018年,受“几碰头”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收缩,全年净下降3.2万亿元,对M2增长产生了压力。人民银行根据形势变化,较早开始采取多种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金融机构全年新增贷款16.2万亿元,比上年多增2.6万亿元;债券投资累计新增4.7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3.3%。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表外融资下降对M2的收缩效应,实现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平稳增长。
解读二:M1增速回落的原因
阮健弘称,市场上也关注狭义货币M1增速回落的情况。M1的主体是现金和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2018年M1增长1.5%,比上年低10.3个百分点。一方面,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工具和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社会对M1的需求持续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调研显示,当前房地产销售减缓和平台公司财务纪律加强,导致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少增较多。M1是M2的组成部分,总量有55万亿元,在M2中占1/3。目前广义货币M2增长平稳,M1增速回落主要反映全社会流动性的结构变化,不代表流动性总量规模的变化。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强化逆周期调节,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解读三:2018年社融增速回落,因去杠杆及国企有效融资不足
社会融资规模方面,初步统计,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全年增量为19.26万亿元,比上年少3.14万亿元。12月份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3亿元。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0.75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上年低3.6个百分点。
阮健弘表示,社融增速回落的原因,从金融方面看,主要体现为银行表外资金减少,这是结构性去杠杆的结果,也与金融体系风险偏好下降有关。从实体经济方面看,主要是平台相关行业和债务压力较大的国有企业有效融资需求不足。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主动加强定向调控、区间调控和政策协调,人民币贷款、债券融资、贷款核销显著增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表外融资的收缩,实现了社融增长与实体经济增长总体匹配。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强化逆周期调节,根据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改善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保持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解读四: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三多两少”
阮健弘称,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总体保持适度平稳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融资环境。从结构看,社会融资规模变动呈现“三多两少”的特点。
三多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全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6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83万亿元,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显著增强。
二是债券融资显著增加。首先,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2.48万亿元,比上年多2.03万亿元。其次,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融资为5940亿元,比上年多3963亿元。第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79万亿元。
三是贷款核销同比多增。全年贷款核销为1.02万亿元,比上年多2565亿元。
两少主要表现为:
一是表外融资大幅减少。全年表外融资减少2.93万亿元,比上年多减6.5万亿元。其中,委托贷款减少1.61万亿元,比上年多减2.38万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901亿元,比上年多减2.95万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6343亿元,比上年多减1.17万亿元。
二是股票融资同比少增。全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为3606亿元,比上年少5153亿元。
解读五:企业贷款增长以及资金投向呈现以下结构特点
2018年,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比2017年有所增强。截至年末,企业及其他单位本外币贷款余额89.03万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企业及其他单位贷款全年新增8.01万亿元,同比多增1.4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全年新增2.2万亿元,同比多增2.13万亿元,较好支持了实体企业的流动性资金需求;中长期贷款全年新增5.48万亿元。
阮健弘称,投向的结构特点如下:
一是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于2017年。2018年末,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3%,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2018年全年,工业中长期贷款新增5951亿元,同比多增2007亿元。
二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势平稳,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高位加速增长。2018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5%,全年新增3217亿元,同比多增2146亿元。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1%,比上年同期高10.6个百分点,比同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22.6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平稳较快增长。2018年末,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4%,比同期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1.4个百分点。2018年全年,服务业中长期贷款新增4.12万亿元,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82.1%。
解读六:房地产增速平稳回落
阮健弘表示,2018年房地产贷款增速平稳回落。截至2018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8.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贷款增加6.45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9.9%,比上年占比水平低1.2个百分点,比2016年低4.9个百分点。
从结构上看,一是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上年低。2018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比上年高。2018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0.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比上年高5.5个百分点。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4.32万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比上年低3.1个百分点。
解读七: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阮健弘称,2018年,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发挥“几家抬”的合力,着力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总体上,金融体系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融资成本有所下降。
一是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全年增量比上年翻一番。截至2018年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年高8.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22万亿元,增量是上年全年的2倍。
二是信贷支持的小微户数增长约三成。截至2018年11月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171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87万户,增长29.2%。
三是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有所下降。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的长期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向小微企业传导政策红利。2018年12月,新发放的500万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水平为6.16%,比上年同期低0.3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