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包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减税1400亿或拉动GDP0.1%
更新时间:2018-09-30 08:33:33
今年三季度以来,CPI连续两个月处于“2时代”,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年内增速下降的同时,总体消费增速出现下滑的态势,消费升级受到了一定的抑制。
如何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循环动力持续增强,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居民消费率稳步提升。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9月以来多地以扩大消费成为地方稳增长的主抓点。
据中国人民银行(央行)9月14日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6.0%,比上季上升1.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4.3%,比上季上升0.7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9.7%,比上季回落2个百分点。虽然居民当期收入感受上升,但对未来收入的信心指数仍在下降。报告还表示,当前国内不存在趋势性的消费降级问题,但是消费内部存在结构性调整,居民收入是制约消费的因素。
扩大消费稳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7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105.7%,为中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如何激发居民消费的潜在需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以扩大内需促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命题。
记者了解到,9月以来,全国多地以扩大消费成为地方稳增长的主抓点,提升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除此之外,据商务部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与《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显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在给消费者带来全新消费体验的同时,也为购物中心、便利店等实体商业注入新的活力。
《意见》指出,国内商品消费已经从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连续3年降至10%左右,今年1月到8月,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294亿元,同比增长9.3%。虽然增速有所下降,但品质消费、智能产品消费、绿色消费等方向成为热点。
事实上,消费升级不完全是观念上的升级,更是收入上的升级。
据央行三季度调查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三季度收入感受指数为53.6%,比上季上升0.4个百分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陈及认为,消费升级不完全是观念上的升级,而实质是收入上的升级。有数据显示50%的家庭是零储蓄,收入少、存款储蓄少的情况下没法促进消费升级。经济基本面需要完全的改善,一是实际增长,二是预期要好的情况下,居民才敢于、愿意去花钱。
“所有消费结构的变化都需要收入的支持,收入增加的基础上还要有时间花精力才能去进行旅游、健身、终身教育、康体等消费活动。”陈及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此前也表示,今年总体消费增速相对来说出现持续下滑的态势,随着居民收入的放缓和家庭债务的增加,整体消费升级受到了一定的抑制。
去除体制机制的障碍
央行三季度调查问卷调查报告指出,从经济基本面的情况来看,三季度和四季度GDP增速下滑较为确定,同时食品项目对CPI的扰动存在不确定性,构成潜在的通胀压力,以及居民消费增速的下台阶趋势,进而最为重要的问题依然是国内经济转型的问题,但同时又有两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一个是“遏制房价上涨”,另一个是“稳信用”。
陈及认为,从2003年到现在,房价一直在翻倍上涨,说明根源在于机制体制的问题,在促进房价向上。
除了增加收入、遏制房价上涨,近来最被关注的就是减税。记者了解到,税改年内减税约1400亿元,2018年全年个税总额约1.3万亿,同比增速由上半年的20.3%回落至全年的8.5%。预计本轮减税年内可释放约900亿消费规模(其中教育、医疗约200亿),拉动全年GDP约0.1个百分点,拉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约0.2个百分点。
陈及认为,在目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效益和盈利好不到哪里去,要减轻企业或个人的税负,让利于民,让企业或个人轻装上阵,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才能增加收入、增加企业盈利,进而能够激活市场,才可能促近消费升级,扭转整个局面。
陈及进一步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外贸环境恶化的情况不是短期可以收尾的,一些国家签订的区域性劳务合作贸易协定基本把中国排除在外。基于此种形势,促进激发消费还得靠国内市场,下一步要在体制机制上做出一定的制度性措施,让消费扩大内需进一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