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读

COLUMN NAME

纾困民企政策空间充足 专家建言完善支持机制

更新时间:2018-12-13 08:42:57


       央行最新披露的11月金融数据显示,信贷结构有所改善,当月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环比大幅增加,显示在近期一系列密集支持民企融资政策的提振下,银行开始加快放贷节奏,纾困民企融资环境。

 
  不可否认,今年上半年加码的金融强监管、去杠杆政策,在“拆弹”影子银行风险的同时,也恶化了整体融资环境。年初至今,社融增速不断下滑,新增社融比去年同期减少超2万亿元,一些民企在此轮金融去杠杆过程中首当其冲,再融资压力骤增,才出现股权质押爆仓、债券违约等一系列风险事件。
 
  面对企业突显的融资困境,政策及时出台加以疏导和调整是有必要的。在昨日举行的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不少来自金融机构的人士建言如何进一步完善长效政策支持机制。
 
  设持牌金融机构
 
  准入门槛
 
  小微企业等部分民企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与中国金融机构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主导型的结构有关。因此,丰富金融机构体系种类,对于增加针对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的供给尤为重要。
 
  央行研究局巡视员王宇表示,中国金融存在结构性矛盾,直接融资不发达,属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而银行主导又主要表现为大银行主导,大银行偏好大企业,所以下一步若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就要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和中小银行,完善大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格局。
 
  友金所首席执行官(CEO)李昌国认为,每家金融机构定位不一样,资源禀赋也不一样,小微金融不是所有金融机构都擅长和一定要做的事情,政策应该适当放开,通过要求金融机构持牌经营,设置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允许定位于专门从事小微金融的机构参与。
 
  信达资本董事长肖林也表示,中国金融改革,始终没有达到降低银行在金融供给体系比重的目标。现在商业银行是金融供给的主体,大家都把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都放在商业银行体系里来解决,但这是很难完成的。建议成立专门的金融机构解决民企融资困境,如可以借鉴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模式,增加金融体系对民营企业的存量资产的流动性。
 
  从分散风险
 
  到消散风险
 
  除增加金融供给外,要实现纾困民企融资环境的商业可持续,防范风险同样必不可少。
 
  “金融要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就要从深化金融机构体系改革、深化金融市场体系改革、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并在此过程中防控金融风险隐患,这是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标。”王宇称。
 
  实际上,为防范金融机构支持民企的风险,近来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设立都旨在分散风险,提振金融机构信心。不过,在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看来,这些举措都还在风险缓释、风险分担甚至风险转移的层面,未来更为重要的是围绕消减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做文章。既要进一步激活用好社会大数据,减少信息不对称;也要进一步打击恶意逃废债、套现跑路等行为,增加失信违约成本;更要持续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增强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此外,陶以平还建议,由于当前资金脱媒趋势更加明显,根据金融脱媒的实际情况,科学、准确借鉴国际标准和国际经验,对各种社会资金属性和功能界定,包括同业负债口径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激活金融一池春水,为银行服务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充足、更加匹配、更加廉价的“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