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经济体央行政策立场趋向宽松
更新时间:2019-02-15 08:38:52
印度央行上周意外降息25基点,打响了全球重要经济体2019年降息的“第一枪”。近日,美、欧、日、英、澳等经济体央行的政策口风出现松动。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减速风险上升、金融环境偏紧、通胀风险下降,各大央行的货币政策立场趋向宽松。
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众多经济体的央行采取以量化宽松为主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随着长期宽松政策释放出大量流动性,经济过热风险及资产泡沫风险浮现,这些央行的超宽松立场难以维系,开始转向紧缩。美联储率先开始加息并启动缩减资产负债表,其他众多央行也跟进加息或考虑缩减量化宽松规模。
虽然全球经济已步入复苏轨道数年之久,但经济增长速度与金融危机前相比仍偏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复苏节奏也不均衡。这增加了各经济体应对货币政策紧缩周期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下行周期的复杂性,同时导致货币政策决策者对于政策变化可能在资本流动、汇率稳定等领域释放出的影响估计不足。
一些经济体央行的货币政策立场从紧缩趋向宽松,其实是无奈之举。
首先,近期全球经济增长减速风险上升。一些重要经济体的增长在达到阶段峰值后,势头持续减弱。2018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时隔两年首次下调全球和美国经济增长预期。通过代表经济景气度的制造业PMI数据观察,2019年初以来各重要经济体均表现不佳。进入2月,欧元区、英国、澳大利亚等经济体的增长预期也接连被下调,且下调幅度不小。基本面疲软将压缩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例如,欧洲央行高层明确表示,不排除未来重启量化宽松等手段刺激经济的可能性。
其次,金融环境偏紧迫使央行紧缩立场出现松动。在众多央行仍唯美联储马首是瞻的背景下,美联储政策不断紧缩,金融市场与实际经济运行状况的相互适应性出现错位。美联储加息提高资金成本,抑制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同时,美联储缩表直接从市场抽离基础货币,对美元流动性影响巨大。美元堪称全球流动性的“总阀门”,美元流动性收紧势必波及金融市场风险偏好。风险偏好的脆弱性去年上半年首先在新兴市场得以体现,并在去年下半年延伸至整个金融环境。不过,美联储最近一次政策会议声明不再使用意味着利率上行的措辞,暗示加息可能暂停,同时缩表的立场也出现明显变化。
此外,全球重要经济体的物价普遍温和下行,为货币政策趋向宽松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印度最新物价已下降至过去18个月的最低水平,远低于其通胀目标。印度央行预计未来物价将更多呈现向下趋势。欧元区最新的物价也降至10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曾在1月底强调,实际通胀指标近几个月连续出现下滑。
众多经济体央行趋向集体宽松,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导致的经济增长回落是最主要的原因,即便再度开启集体宽松,也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各经济体需共同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将推进经济改革作为着力点,把创新作为发展驱动力,方能有效夯实经济基础,为全球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更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