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
更新时间:2019-03-01 08:35:26
当流动性进入银行体系后,能否有效运用和传导出去,取决于资金供求双方的意愿和能力。若信用扩张受到多重约束,金融体系“有钱”难以运用出去,这种情况下仅靠总量调节则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实际上,调节好结构有助于控制好总量,结构调节不好,总量可能也调控不好。因此,我国货币政策正在传统的总量调控上更频繁地显示出结构性特征,以更好地对实体经济发展薄弱环节进行支持。央行日前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此指出,“在总量上保持合理充裕的同时还要考虑调整结构,更有针对性地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把金融资源更多引向实体经济”。
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
《报告》明确,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的“度”,主要体现为总量要合理,结构要优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把握流动性的总量,既避免信用过快收缩冲击实体经济,也要避免“大水漫灌”影响结构性去杠杆;另一方面要把握流动性的投向,着力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作用,在总量适度的同时,把工夫下在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上。平衡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做到“松紧适度”,需要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我国货币政策一向注重与信贷政策、产业政策等协调配合,在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有长期的实践和较好的基础,如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等,在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构性货币政策和精准调控是大的趋势。”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谈到,次贷危机以来,各主要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例如,美联储购买MBS,日本央行购买ETF和J-REITs,欧央行的资产购买计划和TLTRO等,这些政策都具有针对特定资产的结构性特征。实践证明,结构性货币政策在解决结构性的经济或金融问题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从我国去年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来看,TMLF、CBS、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创新工具均是针对特定资产的结构性设计,这也将是我国未来货币政策的发展方向。
更精准引导资金流向特定领域
2018年,央行进一步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着力提高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四次定向降准释放中长期资金,优化流动性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扶贫、“双创”等普惠领域和民营企业、债转股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创新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发放模式,采用“先贷后借”的报账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将资源更多投向民营、小微企业。三次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共计4000亿元,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在12个省份开展优化运用扶贫再贷款发放贷款定价机制试点工作。三是扩大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合格担保品范围。将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金融债以及未经央行内部评级的正常类普惠小微贷款、民营企业贷款、绿色贷款纳入合格抵押品范围,将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考核口径从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扩至1000万元以下。四是发挥宏观审慎评估(MPA)的结构优化作用。增设专项指标,考察金融机构支持小微、民企融资和债转股等情况。五是创新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六是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工具,向主要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的长期流动性,数量与其支持小微、民营企业的力度挂钩。七是加快推进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发挥引导作用,支持和改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方面取得较好成效。2018年,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大幅多增,年末余额同比增速比上年上升8.2个百分点,融资成本趋于下降,12月份新发放的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28%,比上年同期低0.26个百分点。2018年末,金融机构对普惠口径小微主体授信181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65万户,增长34.5%。2018年末,民营企业及个人本外币贷款余额占非金融部门贷款余额的61.6%,较上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2018年末,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合计90.6万亿元。其中,国有企业贷款余额47.7万亿元,占比52.6%;民营企业贷款余额42.9万亿元,占比47.4%。民营企业贷款与国有企业贷款占比大体相当。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启动以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也出现改善。
中金宏观分析认为,中长期来看,央行可能更多地使用近期新创设的政策工具,并继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未来,预计将继续“试水”中小企业再贷款、TMLF、CBS等新的政策工具,并酌情适时加大使用频率和“剂量”,以求更精准地引导资金流向市场薄弱环节和效率更高的实体经济部门。